當前位置: 首頁 廬陵文化> 廬陵縱覽> >正文
官民共濟凌波渡
2024-03-29 09:39 來源: 吉安新聞網—井岡山報

文/廖國遠

“春花秋月何時了?往事知多少?”五代十國時期,南唐第二任皇帝中主李璟,因和周世宗的幾次干戈相爭告敗,只好自削帝號,遷都南昌,稱江南國主,年號保大。

這位不甘心失敗的南唐中主對水軍戰術情有獨鐘。他來到吉安,選擇了城南的贛江水域操練水軍,尋找時機奪回失去的江山。每逢端午節,這位江南國主都要組織民眾舉行聲勢浩大的劃龍舟比賽,給優勝者獎勵銀碗,優秀者收為兵勇,列裝成水軍,并為這支水上部隊起了一個詩意般的名字——凌波軍。此處連通贛江兩岸的渡口也稱為凌波渡。西岸的渡口位于今吉安地標大榕樹南二百米處,東岸渡口位于舊河東街口。

南宋詩人泰和劉過,曾來凌波渡,看端午劃龍舟比賽,感嘆南唐的江山無言獨上西樓,寫下了“春風愛吹陌,漁艇學凌波”的詩句。楊萬里的老師王庭珪,安福人,也在這里寫下《凌波亭月夜》之詩。

吉安城通往河東方向有3個重要渡口,從上到下依次為大皋渡、凌波渡和梅林渡,其中凌波渡為民間管理,梅林渡為官方管理,大皋渡在城南遠郊。

河東廖氏家譜有載:楊家莊廖氏基祖廖惟明,他于永樂末年在吉安經營鹽業,人尊稱他為鹽商公。他選擇了凌波渡東岸不到二華里的水東塘上,即今濱江街道的鄧家與麻家之間。此地山水秀美,于是落戶于此。鹽商公對兒子廖半江說:我們老家是吉水縣烏江漁梁人,我是漁梁廖氏八世孫。三世祖??晒簧蒙茦肥?,每到夏天,他都要煮好茶湯,放在村前的涼亭中,讓過路人解渴。冬天,凡看到沒有衣服穿的窮苦人,他都要一一送上棉衣、棉被去濟困。他說:我的天性就是樂善,并不希望得到什么回報。??晒拇髢鹤有闱淅^志行善,為了方便恩江行船的人,他在江邊架設木棧道,并沿江岸打了大木樁,好讓行船的人挽纜繩拉船,溯江而行,為富向善的鹽商公之仁德思想影響了后代,兒子廖半江,號石溪,平生也喜行善事,他修筑了通往凌波渡的道路的同時,還修筑了凌波渡連接鄧家、麻家村的道路,還筑構通往值夏方向的三拱石橋,石橋建成后,人們以他的字號取名為石溪橋。

吉安地標大榕樹南二百米的凌波渡,早在明代宣德年間,知府陳本深就對兩岸的碼頭及路亭進行過重修。乾隆四十六年(1781)《廬陵縣志》記載:明萬歷三十六年(1608),紳士周麓松、譚紹等人捐造了萬緣船會,并置產業,維護凌波渡的正常運行。此善舉得了兩岸士民的盛贊,水東有六位鄉紳結伴步行百里深山,求請吏部左侍郎鄒元標為此善事寫引文,號召民眾援助造船,后來,引文刻在凌波渡口的石碑上。

明末進士廬陵劉日升在《重修凌波渡記》中寫道:每年的春夏之交,或遇上淫雨,上游的章貢諸水奔流澎湃,壯夫恐怖……在丁未年(1607)的六月間,由于渡船操作的船夫管理不當,渡船突然被覆翻,導致全船水東各村共六十多人溺水而亡??尢栠B天,這是官府多年來沒人對渡口和船只進行修繕及管理,卻又想依靠渡口來賺錢而導致的禍害??!我的庚兄曾德卿寫悼文記錄了這一事件,并寫書信回來,倡導激勵家鄉的縉紳士庶們,共同管理過渡不收錢,辦成義渡。劉日升(1546——1617),字扶生,號明自。今吉安縣下里田人。萬歷八年(1580)進士。官至工部侍郎。凌波渡遭受災難后,士紳強烈要求人身安全最重要,應辦成義渡,方便百姓。特地派人去北京,請劉日升寫了凌波渡重修記。

清康熙九年(1670),吉安知府郭景昌、廬陵知縣于藻督查渡口時,發現渡船破舊不堪,隱患很大。于是新造了四船,交付渡口使用??滴跏吣辏?678)又造了三艘船。因為木船在長期運營,會出現霉爛、碰壞、漏水等情況,容易導致事故發生,所以必須及時更換老舊船只,減少乘船事故發生??滴跷迨辏?717),知府靳治荊倡導,以捐置田租的方式成立萬緣船會,用租金利息支付船夫的吃住、工資和碼頭及船只的維護費用,保義渡名副其實,船夫無后顧之憂。

清代雍正二年(1724),由麻家村紳士麻子和帶頭,把佃戶租用他家里一年的田租錢,全部捐助到凌波渡的萬緣會,作為會費,供渡口的日常開支使用。雍正四年(1726),麻子和與劉瑞林等人又對萬緣會捐贈了自家的田租錢。乾隆六年(1741),麻子和的長子麻志遂與孫世祥捐造新渡口,二艘新渡船。乾隆八年(1743),知府呂肅高、廬陵知縣錢界視察渡口,又捐造一船,這樣就有四船可供使用。

乾隆三十九年(1774),知府盧崧來渡口調查時,府衙出資重造兩船。同時,紳士麻建年的祖母廖氏捐造兩船,并捐繕渡田租稻谷一百七十石。嘉慶二年(1797),廬陵知縣張敦仁為了確保凌波渡的船只專門輪值使用,不受別處征用或調遣,特意刻了“渡船永無調差”的石碑,確保凌波渡百姓往來安穩。還為萬緣會購買店鋪,以店鋪的收入來增加義渡的經費。

廬陵知縣錢界在碑記中寫道:城南臨江的街市,是商賈輻輳之地。這里的居民稠密,煙火萬家,而往來貿易的人隔河千里,離開渡船就無法過河,鄉里來經商貿易的人不方便。由于當時只有兩條船對開,人們為了搶時間早些進入街市,個個爭先恐后地登船,從而導致翻船淹死人的事故經常發生。還好有行善樂捐者麻志遂和孫世祥增造兩艘船。我于壬戌年(1742)調任到廬陵,又添一船,共有五艘渡船。這樣一來,兩岸來往,絡繹相接,挑擔進城過渡時不用停留,乘船人也沒有擁擠了,大家都說做了一件大善事,因渡口而設立的萬緣會,推薦麻志遂為主管。

凌波渡在水東這一頭,附近的幾個村族行善義舉的人有增無減。乾隆四十六年(1781)《廬陵縣志》記載了麻門廖氏事跡。翻開兩村的族譜,麻家村的麻綸字子和,生二子;麻子和的長子麻志遂生了三個兒子。麻志遂的長子麻廷璨為廣東欽州知州,他以子而貴被朝廷封贈為文林郎,也就是知縣錢界碑刻中為凌波渡捐船捐資,繼承父志,成為凌波渡當時重要主管。

麻子和有一個孫子叫麻廷璥,為五品官員,守備山東濟寧衛千總都司衛。也延續了祖父輩關心幫助凌波渡的管理和運行。

楊家莊廖姓,行善積德的家風相繼。清康熙年間,太學生廖光燦常常對子女們宣講家族的榮光。他的大女兒嫁到塘上麻家,為麻志逵之妻。女兒出嫁,父母準備豐厚的嫁妝,不能讓大戶人家臉面無光。而即將出嫁的女兒卻對父母說:“好崽不用爺娘田,好女不用嫁時奩。”這位新嫁娘把父母執意置辦嫁妝的錢存放起來,她說將來做一些有意義的善事。乾隆三十九年(1774),嫁到麻門的廖氏已是兒孫滿堂,她一生省吃儉用,把積蓄幾十年的私房錢為凌波渡捐建兩艘渡船,同時還捐贈了田租糧一百七十石。受祖母的影響,她的第六個孫子麻建年也從而載入吉安史志。麻門廖氏的淑德善行,至今仍在水東傳為佳話。

清光緒二十二年(1896)四月五日中午,贛江江面上狂風大作,導致渡船覆翻,50多人溺水而亡。時年19歲的廖禮衢見村莊中也有溺亡者,立志長大后要為凌波渡作貢獻。廖禮衢,字梅溪,經商成功后志繼前賢,致富不忘樂施,他捐助三千銀圓興建萃英書院,又捐資三千銀圓修葺凌波渡,出資修建兩岸渡口的防洪堤,加固了渡口連通石溪橋至青原山的道路,受到水東百姓的贊揚。因年事已高,他力辭商會會長職務,只留任吉安道德會會長、育嬰局、擴善堂副主任之職。他說:“老年人應作慈善事業以養心德,行事業以調心性。”時任國民政府委員劉峙夸獎他:“梅溪兄自幼卓爾不群,具有遠大之志,行為磊落,氣概莊嚴,品節詳明,明德堅定,為人之楷模。”當過清朝吉安知府的羅鏡仁贊頌廖梅溪:“立心慈善,淡泊資身,施財濟世,捐修義渡,開辟祠堂,修筑道路,建設書舍,創造堤防,以及一切公益無不捐資樂助。雖遇連年的戰火,他還一直在做利國利民的事,他的行為固然受到了紳士、商人及民眾的崇拜。”

贛江兩岸多往事,渡口助人多榮光。官民共建的凌波渡千年古津,慈航普度,雁去鴻來,一切得益于義行善舉,解除百姓渡江之苦。以河東廖氏、麻氏兩大家族為典型,凝聚了千百年來人們樂善好施的精神力量。沉舟側畔,江水依然。麻子和的善行義舉,麻志遂、麻志逵櫓篙相承;為官施仁政,為富有仁德;子貴父榮,富貴不驕;一門濟渡,四世勛名。麻門廖氏,內助相夫,義方訓子,淑儉貽孫。

責任編輯:劉臣
舉報電話:0796-2199795舉報郵箱:jgsdaily@163.com

井岡山報社主辦 井岡山報社版權所有 本網法律顧問:江西吉泰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:36120190006 贛ICP備19004936號-1

Copyright ?2003-2019 by jgsdaily.com. 贛ICP備19004936號-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:36120190006 贛公網安備 36080202000160號

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申明 電子報入口
分享到:
QQ空間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頁 騰訊朋友 有道云筆記
欧美日本片,欧美日韩超级大片羞羞免费看,丁香婷婷影视,中文字幕丝袜在线观看,日韩视频线路二18以下勿进,91中文字幕永久私人影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