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 首頁 廬陵文化> 廬陵縱覽> >正文
廖家團結橋
2024-03-29 09:40 來源: 吉安新聞網—井岡山報

廖家大橋

廖家大橋

楊璐雪濤文/圖

沂江河九曲十八彎,進入新干縣沂江鄉廖家村委會后,河面寬闊,水流平緩,但一到春夏之交河水洶涌肆溢,泛濫成災,給兩岸百姓日常出行和田地耕作帶來重重困難。千百年來,往返于大洲一帶至黃土堎田園山地的當地百姓,苦于洪水阻隔,無路可通,他們或架木橋以通行,但屢遭洪水沖毀;或撐船以過渡,又總傾覆于滔滔洪水,百姓財產與生命安全無法保障。

廖家段沂江河成了兩岸交通的天然屏障。舊時雖有民間義渡,多由當地大戶人家出面,添置小木船,聘請一兩個船工,主要為財主本身服務,群眾過河十分不便;政府又疏于管理,任其自生自滅。1949年后成了集體渡口,黨和政府想方設法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,從善政鄉到勝利公社,多任黨政領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他們安排村上人員值守,但由于管理不到位,無法保證撐渡人員的應有收入,總是互相推諉扯皮,過河難的問題仍然存在,群眾難免怨聲載道。這既有損黨和政府的威信,又人為制造各村之間和群眾之間的矛盾,影響安定團結。

1977年,國家經濟建設向好發展。沂江公社已在1972年從勝利公社分立,時任沂江公社黨委書記周建率領班子成員急群眾之所急,想群眾之所想,在充分調查研究、集思廣益的前提下果斷決策,決定在廖家段修建石拱大橋。鄉黨委提出舉全鄉之力,集體籌資、群眾出力的思路,主張誰受益,誰參與的原則,并在全鄉大隊干部會上表決通過。決策一出,全鄉干部群眾立馬行動,成立由公社、大隊干部共同組成的大橋建設指揮部,各司其職,各負其責,雷厲風行地行動起來。

資金、物資、人力與技術問題如何解決,是擺在公社黨委面前的四道難關。他們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。具體辦法是:一是凡在黃土堎一帶有土地和山林的行政村,每人籌資1元,涉及痕頭、大洲、歷上、廖家、車頭、滸崗六個行政村,六千多人,集資六千多元。二是全鄉每個行政村出勞力、出物資,統一用金錢來計算,做到勞力物資貨幣化,便于衡量各行政村所做的貢獻。杉木、坑木,自己山上砍伐;卵石、砂石,自己到河里采挖;石頭自己采打,成立十幾人的打石隊,到附近山上放炮、打石。三是想方設法取得縣里各部門的大力支持。打石沒有炸藥,找到沂江籍的水電局帥局長,請其出面到縣里批炸藥。水泥供應緊張買不到,找到沂江籍的物資局江局長,由他出面解決。資金不足,材料不足,找到沂江籍的林業局姚局長,請他出面協調。四是聘請縣公路段退休技術人員老宋負責技術,這老宋吉安人,在公路段搞施工,在橋梁設計與施工方面有豐富的經驗,他技術精湛,不負厚望,在技術層面保障了大橋設計與施工監理的順利運行。

施工隊伍全部本土化。大橋建設指揮部由鄉革委會副主任、黨委委員聶友義、黨委委員陳安根、鄉政府干部鄒明生三人牽頭,并抽調了大洲姚正仔、車頭帥春根、歷上鄒云伏、痕頭阮正生、廖家習計德、東湖曾新根、沂江劉八根、水西江帥長仔、務豐孫桂香等年輕體壯、有責任心人員充實到領導小組指揮部。集中全鄉的能工巧匠,有木工、有泥工、有鐵工、有篾工、有鋸匠、有石匠等一百多人,根據工匠本身特點分成8個小隊,由指揮部統一調配,他們各盡所能,發揮特長,主動為大橋建設服務。

大橋建設過程中,縣里主要領導來到施工現場,看望和慰問辛苦奮戰在一線的施工人員,鼓勵大家艱苦奮斗,眾志成城,確保大橋質量,努力建成能夠抗大洪的百年大橋。

大橋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是艱難困苦的磨礪,更是銳意進取的拼搏。打石場十六七人安營扎寨在山上,沒有固定的住房,就靠打棚落腳;沒有可口的飯菜,就在山上找一些野菜充饑,或在山上打野味改善生活,有的人采石受傷,但他們一直忍著,堅持不下山休息。在大橋建設現場,大家風里來雨里去奮戰在一線,斗志昂揚,意氣風發,不叫一聲苦一聲累,勤勤懇懇撲在工作上。三伏熱天,為了鋪架設備,他們汗流浹背,蓬頭垢面地奮戰在太陽底下。三九寒天,為了打牢基樁,他們赤腳在寒冷刺骨的河水中工作,許多人凍傷了身體。如指揮部的鄒明生,凍傷了雙腳,留下了后遺癥。如鄉黨委委員陳安根,全身心地在一線中指揮調度,老婆有病無法照料。還有廖家的廖海根、滸崗的鄒桂根、痕頭的唐八根、大洲的姚志美、車頭的張生根和歷上的姚瑞生,他們以工程一線為陣地,全力協助指揮部工作,使指揮部運轉自如,富有成效。正是他們舍小家、為大家,戰酷暑、斗嚴寒,不患得患失,不顧個人風險,不計個別利益,風來雨去、加班加點地日夜奮戰,確保了大橋進展順利,確保了大橋質量與安全。

人心齊,泰山移。1978年春暖花開時,大橋建設歷時九個月順利竣工通車。大橋為雙拱橋,全長83.7米,寬5.2米,四級路標準。這是新干縣第一起利用民間資金集資建橋的典型。他們做到四個一點,即:向縣有關部門爭取一點,鄉企業(石灰廠、林場)本身擠一點,大隊集體出一點,受益群眾集資一點。舉民間之力集資建橋,是民心所向,沒有向國家財政拿一分錢,因而在全縣頗有自豪感。

廖家大橋的建成,是舉全鄉之財力,凝干群之合力,展施工之技術,灑工匠之汗水的勝利成果,特別是受益的六個行政村通力合作、團結奮斗的勞動結晶,是化解群眾矛盾、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。因而當時命名為團結大橋。這座團結大橋,是沂江鄉各村各姓團結進取、共同發展的象征,至今還屹立在廖家村旁的沂江河上。

責任編輯:劉臣
舉報電話:0796-2199795舉報郵箱:jgsdaily@163.com

井岡山報社主辦 井岡山報社版權所有 本網法律顧問:江西吉泰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:36120190006 贛ICP備19004936號-1

Copyright ?2003-2019 by jgsdaily.com. 贛ICP備19004936號-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:36120190006 贛公網安備 36080202000160號

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申明 電子報入口
分享到:
QQ空間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頁 騰訊朋友 有道云筆記
欧美日本片,欧美日韩超级大片羞羞免费看,丁香婷婷影视,中文字幕丝袜在线观看,日韩视频线路二18以下勿进,91中文字幕永久私人影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