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紅色故事] 精神之鹽 動力之源

00:00/00:00

張子清生于湖南省桃江縣,在南征北戰和烽火硝煙的考驗中,成長為一名當時最年輕、文武兼備的紅軍師長。

1928年4月,在湖南酃縣接龍橋戰斗中,張子清為掩護朱德、陳毅部隊轉移,左腳負傷。子彈鉆進了骨頭里,沒有設備、沒有藥品,傷口不斷流出黑色的膿血,軍醫只能用菜刀挖、用竹鑷子夾,他忍著劇痛,經歷3次大手術,才將子彈取出。毛澤東為張子清刮骨療傷的精神所折服,稱他為紅軍中的關云長。

負傷后,組織多次安排張子清去外地養傷,但他堅持不愿離開井岡山,一再拒絕:“留下養傷,堅持戰斗,最多成殘疾。殘疾了算什么,一樣能干革命!”可是,由于流血過多,又沒有消炎藥,傷口深度潰爛,醫生只能一次又一次將腐肉剔除。戰友們心疼他,每天從伙食中省下一點鹽,集成一小包,給張子清清洗傷口,但他還是不舍得用。不久,一場激烈的戰斗后,醫院里的傷員驟然增加,而用于消炎的食鹽嚴重缺乏,很多傷員因傷口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惡化。從昏迷中蘇醒的張子清得知這個情況,立即摸出枕頭下的那一小包食鹽,交給護士班長說:“重傷員的傷口一定要洗一洗!”護士班長捧著這一小包救命鹽,眼淚不禁奪眶而出。不久,戰士們重返前線,而他卻因反復感染,不得不截去了一條腿。

1929年1月,主力部隊南下,井岡山失守。張子清在小井村金獅面的石洞里一把黃豆一把雪,堅持了四天四夜。之后,極度虛弱的張子清被轉移到永新縣三灣村附近的蕉林寺養傷,他感覺自己將不久于人世,對來看望他的同志說:“我最大的遺憾就是再也不能與同志們一起戰斗了。”并把自己身上的勃朗寧手槍送給戰友,鄭重地說:“好好保存,用它去武裝人民、消滅敵人。”

1930年5月,年僅29歲的張子清,在與傷痛抗爭了兩年后,耗盡了最后一點心力,永遠閉上了那雙尋找光明的眼睛。

這個故事,過去了80多年,但“青山埋忠骨,浩氣貫長虹”,張子清的高貴品質就如一棵傲霜斗雪的青松,屹立在永新城郊的東華嶺上,也屹立在千千萬萬人民的心中。

一年前,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井岡山時,要求吉安在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上走在前列,在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上走在前列。“走前列”,最光榮。但如何走?這是值得我們每個黨員干部深思的時代命題。

走前列,就要不忘來時的路。我們要從那段苦難輝煌的歷史中,汲取精神的力量、信仰的光輝。每每想到張子清,我就仿佛看見那把菜刀下流膿的踝骨,和那顆深嵌骨頭中的子彈;仿佛看見那一小包像鉆石一樣珍貴的鹽粒,放射出無產階級戰士人性的璀璨光芒。

走前列,就要溫暖百姓的心。近年來,我市以空前的力度、廣度和深度,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,市領導率先垂范、攻營拔寨,近3萬名黨員干部深入農村、傾情幫扶,社會各界力量總動員,積極投入到這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中。

走前列,就要永遠跟黨走。530萬井岡兒女,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,圍繞市委、市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,務實擔當、奮力拼搏,市第四次黨代會繪就的美好藍圖,正是張子清等無數革命先輩們苦苦求索的美好愿景,只要堅定不移跟黨走,一切愿景,一定會變成美好的現實。

努力奮斗才能夢想成真。我們是井岡火炬的接力者,讓張子清的“精神之鹽”融化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血脈中,激發出磅礴的力量,以時不我待的使命感,為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,書寫錦繡廬陵全面小康、綠色崛起的壯美詩篇!

作者:肖梓才  配音:郭曼儂  后期制作:李艷  策劃:郭文宇

吉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

  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“井岡山報”、“吉安晚報”、“吉安新聞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內容,版權均屬井岡山 報社所有,其他媒體未經井岡山報社許可不得轉載。已經許可轉載的,必須注明稿件來源“吉安新聞網”,違者井岡山報社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   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“新華社”的所有內容,版權均屬新華社所有,本網已獲授權使用,任何其他媒體不得從 本網轉載、轉貼或以其他形式復制發表,違者井岡山報社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    ③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吉安新聞網)”的內容,均轉載自其他媒體,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 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,也不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    ④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或其他事項需同本網聯系,請在30日內進行。郵箱zgja2004@163.com
欧美日本片,欧美日韩超级大片羞羞免费看,丁香婷婷影视,中文字幕丝袜在线观看,日韩视频线路二18以下勿进,91中文字幕永久私人影院